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0篇
  免费   834篇
  国内免费   1430篇
化学   3187篇
晶体学   169篇
力学   313篇
综合类   175篇
数学   703篇
物理学   203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67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203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314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357篇
  2010年   396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409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478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84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207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7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采用4,4,4-三氟-1-苯基-1,3-丁二酮(TPB)为第一配体,4,7-二苯基-1,10-菲咯啉(Bath)为第二配体,分别制备了配合物 Er(TPB)3Bath和Yb(TPB)3Bath,以及它们的混合配合物ErxYb1-x(TPB)3Bath(x=0.218,0.799,0.896,0.987),并对所制得配合物的发光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配合物均能发射所含稀土离子的近红外特征光,并且可以通过调节混合配合物中的 nEr/nYb来调控Yb3+/Er3+之间的能量传递,进而提高Er3+离子在1530 nm处的发光。  相似文献   
72.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测定食品中二甲基黄(DMY)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提取,二甲基黄专用固相萃取小柱(ProElut DMY SPE)净化,XDB-C18色谱柱(50 mm×4.6 mm,1.8μm)分离,并以5mmol/L乙酸铵水溶液(含0.1%(v/v)甲酸)-乙腈(含0.1%(v/v)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模式(ESI~+)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DMY在0~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方法的检出限(LOD,S/N3)和定量限(LOQ,S/N10)分别为2μg/kg和10μg/kg。不同食品基质中,DMY在10、20和100μg/kg的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3.3%~98.9%,相对标准偏差为1.6%~3.9%(n=6)。该方法有效补偿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过程中的离子化抑制效应,灵敏度和准确度高,适用于腐乳、辣椒酱、禽蛋、豆干、糖果和火腿中DMY的测定。  相似文献   
73.
詹丽娜  陈沁  古淑青  邓晓军 《色谱》2017,35(4):405-412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系统,建立了食品中牛奶过敏原酪蛋白的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方法。样品经缓冲液提取后,采用5 kD超滤膜去除小分子杂质,得到蛋白质提取液。以数据依赖采集(data-dependent acquisition,DDA)方式获得全扫描质谱图,进行蛋白质定性确证,以平行反应监测(parallel reaction monitoring,PRM)技术对目标特征肽段进行定量分析。针对特征肽段,设计并合成了内标肽和内标物质,以降低基质效应和抵消处理过程中的损失。该方法应用于食品中的α-酪蛋白、β-酪蛋白和κ-酪蛋白的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在5~2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定量限为0.2~5.5μg/kg,平均回收率在68.8%~104.4%之间,RSD6%。该方法可用于果汁饮料、果酱、面包、早餐谷物中牛奶过敏原酪蛋白的快速筛查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74.
以P123(聚环氧乙烷-聚环氧丙烷-聚环氧乙烷三嵌段共聚物)为模板剂,Ce(NO_3)_3为反应原料,通过考察加热方式、加热温度、原料配比等因素,合成了结构性能较好、表面羟基含量较高的介孔CeO_2材料。利用XRD,N_2吸附-脱附,TEM,Raman,FT-IR等技术对合成样品的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P123与Ce(NO_3)_3物质的量之比为1∶10,在110℃水热下合成的CeO_2结构性能最好。以酸性橙7(AO7)为探针分子,对合成介孔CeO_2的光催化性能进行评价。光催化结果证明,由于表面羟基含量较高、介孔及氧缺位的形成,所合成结构性能较好的CeO_2,利用可见光可彻底催化降解溶液中的AO7。  相似文献   
75.
探索了有机化学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模式,从人名反应学生自主授课设计思路及发展过程、学生授课评价体系、学生答疑团队及答疑qq群的建立等3个方面介绍了互动教学模式的设计方式及优势。结果表明,该教学方法除了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成绩,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在界定了相关概念后,设计了3个以中学化学核心课程内容为背景的书面化学论证任务,并形成了证据呈现方式分别为文字、表格和曲线图的3份"同内容、异形式"的测试卷。通过对135名中学生进行不同证据呈现方式下书面化学论证能力的测试,并依据Toulmin论证型式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不同的证据呈现方式下,中学生的书面化学论证能力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业水平也会影响其在书面化学论证中的得分。  相似文献   
77.
目的分析讨论健康宣教应用在儿科疾病恢复中的临床干预方法以及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台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82例儿科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接受健康宣教。结果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及护理后,对两组小儿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5.61%,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12%,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就儿科患者而言,临床中及时的给予有效措施进行治疗与护理,且充分的对宣教时机进行了解与掌握,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确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8.
选取安徽褐煤、辽宁褐煤和贵州烟煤三种煤为原料,以油溶性环烷酸钼为催化剂,分别与马瑞常渣(MRAR)、克炼常渣(KAR)以及催化裂化油浆(FCCS)在高压釜内模拟悬浮床加氢共炼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油体系下,两种褐煤都能达到83%以上的转化率,而对于贵州烟煤,转化率最高的FCCS体系与最低的KAR体系分别为67.75%和50.31%,相差很大。采用FT-IR和SEM分析反应后固体残渣,计算了固体残渣中脂肪族和芳香族中各个基团的相对含量,并对比了不同体系反应后固体残渣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KAR体系的固体残渣脂肪链较长,支链化程度高,取代度较低。转化率较高的褐煤反应后固体残渣结构松散,分散度高;转化率较低的烟煤固体残渣随着转化率降低,残渣颗粒逐渐变大,表面更加光滑,板结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79.
Dawso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按文献方法合成了两种Dawso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并对其结构进行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以H_6[P_2Mo_(18)O_(62)]和H_8[P_2Mo_(17)Cr(OH_2)O_(61)](简写为P_2Mo_(18)和P_2Mo_(17)Cr)为效应物,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酶动力学方法研究两种Dawso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效应物对蘑菇酪氨酸酶二酚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P_2Mo_(18)和P_2Mo_(17)Cr对酪氨酸酶二酚酶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测定抑制酪氨酸酶活力下降50%的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482±0.009)mmol/L和(0.503±0.011)mmol/L。动力学分析表明,P_2Mo_(18)和P_2Mo_(17)Cr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可逆的竞争型,抑制常数K_I分别为0.212和0.249 mmol/L。其中,综合考虑IC_(50)值和抑制常数,P_2Mo_(18)对酪氨酸酶二酚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略优于P_2Mo_(17)Cr。  相似文献   
80.
利用~1H-NMR原位追踪在L-缬氨酸存在下合成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此结构的形成经历3个阶段:首先在苯胺与缬氨酸构成的类胶束结构内聚合成吩嗪类寡聚物;其次通过p-p重叠作用及胶束融合过程成为片状聚集体;最终通过与缬氨酸形成氢键组装成花瓣状纳米聚苯胺.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对比形成过程中核磁共振图谱及产物形貌的变化发现花状纳米聚苯胺的形成有如下特征:反应初期L-缬氨酸作为缓冲试剂可以避免苯胺的骤然质子化,有利于生成具有吩嗪结构的寡聚物;反应前苯胺单体与缬氨酸形成稳定的反应环境保证寡聚物始终在其内聚集生长,有效避免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